融优学堂-精品慕课学习平台(北京高校优质课程研究会)

QQ:2139690990

周一至周五 8:30-18:00

服务热线

010-82887279

转8059

手机号:

18601339893

周一至周五

8:30-18:00

扫码下载手机APP

融优学堂-精品慕课学习平台(北京高校优质课程研究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本课程在介绍当今世界新能源领域发展现状和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新能源材料开发、利用、研究,概述了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器件存在问题,研究方向和成果进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未来解决办法,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推动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各类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的原理、构建,引导在新能源学科方向的发展。 系统讲述内容包括:能量和新能源、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解决任务、电化学发展和基本概念,电池的分类、结构、性能和规格,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材料组分和合成,锂离子电池原理,锂离子电池组件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的材料组分和合成技术,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测量原理,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全固态锂电池,锂电池的回收利用,燃料电池材料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材料构成,氢能利用、氢能源社会与智能化能源网络,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各类太阳能新材料光电转换效率,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原理和超级电容器材料等。 本课程学习目标发展无污染、可再生、使用清洁、的新能源材料来解决环境和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新材料、新结构、新效应来提高传统能源采集、转换与存储环节中提高利利用效率与转换效率,保证使用安全和对环境的保护。延长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使用寿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不仅可以掌握各类新能源材料的基础概念,合成工艺、工作原理,和新能源器件的基本组成及器件对材料的基本技术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知识内容,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当前产业界以及研究领域最新的工艺趋势。本课程面向材料化学专业、能源化工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和对本课程感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
展开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北京理工大学
本课程在介绍当今世界新能源领域发展现状和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新能源材料开发、利用、研究,概述了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器件存在问题,研究方向和成果进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未来解决办法,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兴趣,推动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各类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的原理、构建,引导在新能源学科方向的发展。 系统讲述内容包括:能量和新能源、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解决任务、电化学发展和基本概念,电池的分类、结构、性能和规格,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材料组分和合成,锂离子电池原理,锂离子电池组件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的材料组分和合成技术,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测量原理,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全固态锂电池,锂电池的回收利用,燃料电池材料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材料构成,氢能利用、氢能源社会与智能化能源网络,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各类太阳能新材料光电转换效率,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原理和超级电容器材料等。 本课程学习目标发展无污染、可再生、使用清洁、的新能源材料来解决环境和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新材料、新结构、新效应来提高传统能源采集、转换与存储环节中提高利利用效率与转换效率,保证使用安全和对环境的保护。延长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使用寿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不仅可以掌握各类新能源材料的基础概念,合成工艺、工作原理,和新能源器件的基本组成及器件对材料的基本技术要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知识内容,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当前产业界以及研究领域最新的工艺趋势。本课程面向材料化学专业、能源化工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和对本课程感兴趣的高年级本科生。
48章节
7399人报名 2019秋 2020春 2020秋 2023秋
2学分
32学时
课程报名

课程目录

问答(475)

课程资料

翟华嶂

TA的课程
翟华嶂,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2003年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在校工作已有10多年的本科教学经历,先后讲授过五门本科生课程,承担多项学校教学课程改革项目。指导本科生开展国家级和北京市级大学生课外创新实验计划四项。承担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发表SCI学术论文40余篇。评为北京理工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

陈人杰

TA的课程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沿技术研究院先进能源材料及智能电池创新中心主任。现任国家部委能源专业组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秘书长(能源转换及存储材料分会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全国电池行业专家、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等。 主要从事新型二次电池及关键能源材料的研究,面向高能量密度电池新体系的构筑、电池安全性能的改善、功能器件的设计开发开展多电子高比能二次电池新体系及关键材料、新型离子液体及功能复合电解质材料、特种电源用新型薄膜材料与结构器件、绿色二次电池资源化再生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央在京高校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等课题。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16项,获授权50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中国工程前沿杰出青年学者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白阳

TA的课程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及器件稳定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面上项目,能源半导体化学制造青年科学家工作室成员。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包括Science., Angew. Chem. Int. Ed.等,H-Index 38, 参编英文专著1部。先后讲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发展史》、《能源材料绿色化回收》、《固体化学》等课程。

朱有启

TA的课程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18年加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2022年转为长聘副教授,同时聘为博士生导师。讲授《半导体材料物理》、《新型无机材料及应用》、《量子材料》和《薄膜技术》等课程。主要从事低维纳米材料和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与电催化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等方面研究, 在Nat. Commun., ACS Nano, ACS Cata., Adv. Funct. Mater., Small等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6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后基金等项目,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陈楠

TA的课程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储能锂离子电池液态电解液和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基础研究,在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和中国博士后面上一等资助等;讲授本科生课程6门,获批教学教改项目3项;获得2018年颗粒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获202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2021年北京理工大学学术创新表彰,获2023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