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优学堂-精品慕课学习平台(北京高校优质课程研究会)

仅限机器人回答,不支持人工回复。

QQ:2139690990

QQ:953581658

工作日 8:30-17:30

需要添加好友后才可以发起提问

服务热线

010-82887279

转8059

18601339893

周一至周五

8:30-18:00

扫码下载手机APP

2
学分
25052人报名学习
  • 2018春
  • 2018秋
  • 2019春
  • 2019秋
  • 2020春
  • 2020秋
课程报名
教授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古典与区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教授,哈佛燕京学社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获北京市和国家教学名师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六典》疏证”。
副教授
赵璐璐,历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主讲“中国古代中央决策制度”“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与西方”“《史记》与中国文化”等课程。
副教授
张耐冬,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北朝至唐代政治史、中古时期史学史。主讲“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通史”等课程。

课程介绍

《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本课程从历史上治国理政经验教训总结的角度,按为君之道、君臣鉴戒和用人理念的逻辑,选取书中若干事件的叙事文字,结合其它史料,深入探讨传统史学著作中蕴含的政治智慧。课程还旨在分析文本、事件与真相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多种可能性,力图让历史之光照进现实。

考核要求

课程安排

  • 课程介绍
    1. 1. 考评规则
    2. 2. 考评规则
    3. 3. 考评规则
    4. 4. 考评规则
    5. 5. 考评规则
    6. 6. 课程团队
  • 第一章 绪论
    1. 1. 编纂背景--历史记忆中的司马光
    2. 2. 编纂背景--无趣的君子
    3. 3. 编纂背景--自我放逐
    4. 4. 编纂背景--迂叟
    5. 5. 三种文本形态--臣光曰--曹氏篡汉
    6. 6. 三种文本形态--臣光曰--玄武门之变
    7. 7. 三种文本形态--臣光曰--考异 武后斥群臣
    8. 8. 三种文本形态--寓褒贬于叙事 柳玭迁转
    9. 9. 三层次--郑国疲秦
    10. 10. 三层次--弹劾李靖
  • 第二章 为君之道
    1. 1. 论人君修心治国之要
    2. 2. 立纲陈纪
    3. 3. 以民为本
    4. 4. 以民为本--太宗娶妇
    5. 5. 以民为本--载舟覆舟
    6. 6. 天下为公--雍齿获封侯
    7. 7. 天下为公--淮安王争功
    8. 8. 天下为公--高熲见疑
    9. 9. 天下为公--以公取人
  • 第三章 君臣鉴戒
    1. 1.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从谏则圣
    2. 2.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奉天论难
    3. 3.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君臣论谏
    4. 4.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太宗纳谏成明君
    5. 5.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进谏之要在君上
    6. 6.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炀帝刚愎之鉴
    7. 7.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人镜魏玄成
    8. 8. 兼听纳谏 推诚布公--拒谏而亡
    9. 9. 功成身退 君臣正位--酬功报德
    10. 10. 功成身退 君臣正位--三杰异命
    11. 11. 功成身退 君臣正位--李靖见诬
    12. 12.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君臣信任之艰难
    13. 13.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王翦请田
    14. 14.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
    15. 15.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佞臣”宇文士及
    16. 16.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杜淹心服封德彝
    17. 17.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魏徵论房玄龄不当责
    18. 18. 用人不疑 信而任之--走出险滩 开创盛唐
  • 第四章 用人理念
    1. 1. 以德统才 德才兼备--智赵之兴亡
    2. 2. 以德统才 德才兼备--汉祖戮丁公
    3. 3. 以德统才 德才兼备--长乐老冯道
    4. 4. 以德统才 德才兼备--文宗论党争
    5. 5. 以德统才 德才兼备--裴行俭识人
    6. 6.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子思荐苟变
    7. 7.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王珪论群相
    8. 8.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伴食宰相卢怀慎
    9. 9. 唐太宗论用人
    10. 10. 唐太宗用人的政治背景
    11. 11.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汉武得人--卫青拔于骑奴
    12. 12.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汉武得人--主父偃布衣见幸
    13. 13.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汉武得人--田千秋一言得拜
    14. 14.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汉武得人--温公议汉武
    15. 15.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武后用人--告密授官
    16. 16. 因应形势 打破常规--武后用人--禄位致才
    17. 17. 举之以众 取之以公--苏东坡之问
    18. 18. 举之以众 取之以公--司马光之答
  • 期末考试
    1. 1. 课程评价
    2. 2. 期末考试
    3. 3. 期末考试
    4. 4. 期末考试
    5. 5. 期末考试
    6. 6. 期末考试
    7. 7. 期末考试
    8. 8. 期末考试
    9. 9. 期末考试

课程资料

  • 因革损益——中国制度文化的内在精神
  • 我们该如何阅读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也是选官用人通鉴
  • 古代选官机制的当前借鉴.pdf
  • 廊庙之器如何造就
  • 通鉴精读慕课 阅读书目.pdf
  • _资治通鉴_叙事中的史事考订与历_省略_初_诸将争功_事件书写的个案分析_张耐冬.pdf
  • 如何面对_史料_历史书写的不同文体与叙事特征_刘后滨.pdf
  • 从_资治通鉴_看历史如何资治_刘后滨.pdf
  • 开元名相张说的得意人生与政治品格_刘后滨.pdf
  • 陆贽劝导唐德宗走出君臣阻隔的困局_刘后滨.pdf
  • 司马光编修_资治通鉴_的背景_刘后滨.pdf
  • 唐代名相房玄龄_刘后滨.pdf
  • 是谁弹劾了凯旋的李靖_刘后滨.pdf
  • 唐太宗与_门神_尉迟敬德_刘后滨.pdf
  • _苏东坡之问_与司马光的困局_刘后滨.pdf
  • 贞观君臣政治风气建设的现代启示_赵璐璐.pdf
  • 魏征的反批评_刘后滨.pdf
  • _神童_与_神探_狄仁杰早年的传奇人生_刘后滨.pdf
  • 狄仁杰为何能活着走出_例竟门_刘后滨.pdf
  • 民生多艰__权贵当道__贪腐横行__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_刘后滨.pdf
  • 太原起兵真相再探.pdf
  • “初唐四杰”的壮志豪情
  • 唐玄宗与姚崇_一对君臣的相互成就_刘后滨.pdf
  • 再读_盛唐政治制度研究_赵璐璐.pdf
  • 爵位官位的历史沉浮_张耐冬.pdf
  • 中国古代政治中枢治乱考_张耐冬.pdf
  • 罗新:我们面对的全部史料都是遗忘竞争的结果
  • 刘后滨 张耐冬:陈寅恪的士大夫情结与学术取向
  • 我为什么这样写司马光_赵冬梅.pdf
  • 唐太宗给司马光出的难题.pdf
  • 试析_司马光击瓮_故事的史源及其产生背景_邱靖嘉.pdf
  • 唐太宗的政绩观与贞观之治_刘后滨.pdf
  • 柳立言导读讲谈社中国历史宋朝卷:不要再误解宋朝了
  • 《唐六典》的性质与制度描述方式 刘后滨
  • 如何看待司马光贬斥_初唐四杰_刘后滨.pdf
  • 纵囚归狱与初唐的德政制造_陈爽.pdf
  • 中国古代行政监察与文书勾检制度_刘后滨.pdf
  • 李泌与大唐国运的盘整_上_刘后滨.pdf
  • 洛阳与汴梁_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_省略_世纪80年代理学历史与思想的考察_葛兆光.pdf
  • 和解的破灭_司马光最后18个月的宋朝政治_赵冬梅.pdf
  • 从每卷结衔看_资治通鉴_各纪的撰进时间_梁太济.pdf
  • 李泌与大唐国运的盘整_下_刘后滨.pdf
  • 孙吴建国的道路_田余庆.pdf
  • 阎步克 中古士族的容止崇尚与古代选官的以貌取人.pdf
  • 吴宗国 唐玄宗治国之策与唐朝的盛衰.pdf
  • 张广达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pdf
  • 翦伯赞 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神.pdf

讨论(14573)

  • 刘后滨

    09-24
    各位同学,大家好!本学期继续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下6周。前两周主要介绍《资治通鉴》及 ...
  • 建课管理员

    09-28
    延河联盟选课的学生,请点击【学号登录】,无需自行注册。用户名为学号,初始密码是学号后六位,完善个人信 ...
  • 刘后滨

    03-29
    各位同学: 很高兴看到大家在本课程的引导下展开了积极的有深度的历史学习。建议大家不必重复提问,而是去 ...
  • 汪昱彤

    04-25
    司马光将宦官专权归咎于士人“清议过激”,是否弱化皇权失控这一结构性矛盾?